gtxyzz

开源风险要规避 一步上云难解后顾之忧

gtxyzz 安全防护 2022-12-17 441浏览 0

近年来,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闭源软件公司都在采用开源的方法提供服务,像微软、甲骨文、IBM等都在拥抱开源,甚至砸出了数以十亿、百亿美元计的收购案。产业数字化走向深水区使得企业之间的创新协作变得越来越重要,而开源则是加速技术创新融合的关键手段,根据Synopsys的报告,有近99%的企业在其代码库中运行着开源软件。

开源风险要规避 一步上云难解后顾之忧

与此同时,企业应用新技术的速度也会加快,AI、5G、边缘计算等领域的应用实例在各行各业逐级深入,越来越多的复杂场景融入了开源技术,但另一方面,企业使用开源方案的门槛也在提升。不过,在人们争相拥抱开源之时,往往也会忽视一些潜在隐忧。安全分析软件Black Duck曾对超过1000个商业代码库进行了扫描,发现其中有96%的商业应用在使用开源组件,平均每个应用会调用257个开源组件,开源代码库的使用率也显著提升。

安全分析软件Black Duck曾对超过1000个商业代码库进行了扫描,发现其中有96%的商业应用在使用开源组件,平均每个应用会调用257个开源组件,开源代码库的使用率也显著提升。从Linux到OpenStack,再到Kubernetes,都在印证着开源这一理念对世界的贡献。

Dynatrace委托研究机构Vanson Bourne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,86%的企业已采用云原生技术,其中包括微服务、容器及Kubernetes,以加快技术创新、获得更为丰硕的业务成果。但也有63%的受访者表示,企业云环境的复杂性已超出了人类能够管理的极限。74%的CIO担忧,云原生技术的广泛使用会大幅增加在“确保正常运转”上所投入的人工成本和时间,69%的受访者正在寻求全新的运营方式,他们认为“Kubernetes的兴起”增加了IT环境复杂性,使其难以通过纯手动方式管理。

容器技术迅速席卷全球,颠覆了应用的开发、交付和运行模式,在云计算、互联网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,起源于谷歌内部Borg项目的Kubernetes已经成为容器编排领域的事实标准。对于使用Kubernetes的企业来说,面对Kubernetes部署规模的指数级增长,如何能够以一种可扩展的方式迅速运行操作Kubernetes,以及如何让更多的开发人员可以轻而易举地用上Kubernetes,是面临的主要挑战。

例如,很多企业会以一种细颗粒度的方式使用Kubernetes,构建了大量的小型Kubernetes集群,而自身的技术能力又没有跟上,难以对这些集群进行及时升级,无法快速获得上游项目带来的创新,拖累了业务进展、引发了安全隐患。

从开发角度来看,Kubernetes的复杂性问题一直存在,像在Spring上就比较有代表性。相关调查显示,有75%的Spring开发者在Kubernetes平台运行着他们的应用程序。正因如此,长期支持Spring社区发展的VMware开始思考通过将Kubernetes和Spring整合在一起,大幅提升运维便利性,让开发者专注于代码本身,不用担忧运行环境和基础架构层面的问题。

为此,VMware推出了Tanzu Kubernetes Grid(TKG),让Kubernetes更易于获得和运维,通过将Kubernetes集成至vSphere,使得用户无论处于公有云、私有云等何种环境,都能快速应用Kubernetes的丰富特性,去完成监控、登录、集群生命周期管理、容器注册表等任务。

当然,除了Kubernetes,开源的隐忧也体现在其他方面。选择开源方案的时候先要了解什么是开源,并且熟知开源代码的相应风险,尤其是对于项目采购或负责人来说。首先开源是需要许可证的,是的你没有看错,代码免费不代表背后的商业模式免费,而且开源也会有一些附加信息,Open Source Initiative公布的数十种开源许可证(license)就是一种,借助其版权所有者有权是否允许他人免费使用、修改、共享版权软件。

也就是说,如果版权所有者禁止共享,那么用户就只有看看代码,不能直接拿来使用,否则就是侵权。在当前80多种开源许可证中,基本都可以让用户免费使用,但使用条件则更有不同,例如permissive类的许可证可以让用户在修改代码后做闭源处理,但有些是要著名原始作者的。再如像另外一些常见的许可证,只有在分发的时候才要遵守许可,如果自己用(公司内部)就不用遵守。

企业不知道使用开源工具的隐性成本,那么如果企业在选择IT架构之初就设立一定的标准或者等级划分,就可以对预期开销进行评估,并且对潜在的风险做出预测,一旦成本入不敷出就能及时选择替代的方案。要知道,当用户选择开源框架时会被第三方服务商要求取得合法授权,而这笔费用通常并不低。如果有人试图躲过License,就会承担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。

除此之外,使用开源框架还要考虑到最终的应用程序是否可用,尽管开源部分可能在整个业务系统中占有较小的部分,但要是遭遇兼容性的问题,就会大幅降低产品或服务的稳定性,直接影响使用体验。对于企业的技术人员来说,他们有责任在产品架构设计之初找到开源可能产生的漏洞,但事实却是:44%的开源项目从未进行过安全审计。

显然,这对业务的可用性造成了困扰,而且即使上游社区推出了最新补丁,开发商也不一定都会及时更新,更不要说企业内部的自查的。此时,企业的IT管理者有必要建立一道审查机制,对在核心系统中运行的开源框架进行严查,及时对补丁进行更新升级。要知道,业内因为补漏不及时而发生的数据泄漏事件成堆,而其中多数是可以被预见的。

继续浏览有关 云安全 的文章
发表评论